在媒体圈实力霸屏的2018ICIM大会持续升温、实力刷屏!

       2018“世界城市日”系列主题论坛——第二届ICIM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已在杭州圆满落幕,但这场盛会除了受到1200余位业界专家及来宾的好评,还引起了国内、行业不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3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全网超过百万次阅读点击,在媒体圈实力霸屏!

       下面小编带您回顾下大会亮点:

△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为上海城建集团·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的道路健康快速检测实力圈粉!

△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浙视频等卫视、当地电视和网络直播平台上C位出镜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AM990《东广早新闻》、上海交通广播FM105.7《欢乐早高峰》、杭州人民广播电台FM91.8《杭广早新闻》播出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第一财经、浙江卫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杭州日报、浙江在线、青年报、劳动报、新民周刊以及中国建设报、建筑时报、《建筑》杂志、《中国建设信息化》杂志、上海工地、速途网等3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社、报纸和新媒体,对2018ICIM大会以及隧道股份·上海城建集团发布的惠及民生的数字化“黑科技”进行详尽图文报道!
       为什么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大会能圈粉全国各大媒体记者,咱们都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哪些黑科技?

战略合作,助力城市发展

       从规划期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到“智能检测”装备的开发,再到设施维护“中央处理”平台的建设……除了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提升设施运营效能外,隧道股份也致力于为设施的使用者——上海市民,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集团与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签署战略合作。承担上海95%以上市管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全国诸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任务的隧道股份,与手机地图应用市场份额第一的高德地图将通过城市运营领域与数字地图领域的“强强联手”,依托隧道股份在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领域精确数据和高德地图在地图交通领域的先进算法,推进重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信息的实时发布。同时隧道股份·上海智能交通公司与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从智慧基础设施管理、智能设施检测、智能运维养护等方面出发,推动产学研用,建立长效合作,提高公众出行体验。

随时随地为城市道路“做体检”路面坑塘病害“早知道”

       新建的文一路隧道可通过规划和建造期安装的智能终端和数字技术,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管理。那上海、杭州等大型城市中已经建成的数万公里城市普通道路,又是否有更好的管养对策?上海智能交通公司率先发布的第一代“路测宝”智能路面健康快速检测系统在上海杨浦试点运用,未来将为已建成城市道路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
       产品是能够实现轻量化、快速化巡检城市道路,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道路巡检设备。这一只有电视机顶盒大小的设备能够轻便地搭载在任何车辆中,随着车辆的行驶自动检测、识别路面病害。可以安装在一辆清扫、洒水等市政车辆上,随着车辆的正常工作,设备将会自动诊断行进路线上的路面病害,并把病害数据发送给相关养护机构,为后续的精准养护提供决策依据。借助先进的功率谱算法和云计算技术,路测宝能够以95%以上的准确率识别厘米级以上的道路病害。小到路面裂隙、大到车辙坑塘,都能够实现精确识别与测量。数据汇总分析后,将能够协助相关单位以快捷的预防性养护提升道路健康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封闭式的大中修。

向窒息式大修说拜拜!国内首个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通车

       城市核心区的主干隧道忽然封闭大修,而且一封就是小半年;高架快速路临时封了半根道,上下班堵成“停车场”……随着越来越多的设施进入了集中维护保养期,隧道、道路、桥梁等诸多交通设施频现封闭式大修,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10月18日,由隧道股份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内首条“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杭州文一路隧道正式通车运营。隧道股份建立了一整套基于数据的技术创新手段、以及BIM+GIS平台的机电和土建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在隧道规划期,就从其未来至少20年、甚至100年更长的设计寿命周期中考虑如何最大化其使用效率,彻底让基础设施向窒息式的大中修“说再见”。
       在规划设计和建造阶段,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就在文一路隧道内提前放置了3000多个RFID智能感知终端,遍布于结构管片、机电、装饰等各个部位,实时监测隧道健康状态。影响基础设施安全与功能的病变,在初期往往难以检测,但现在通过精密的数据采集技术,即便隧道结构发生了毫米级的形变、沉降,隧道股份城市运营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指派技术人员对隧道进行低影响、预防性维护。比如每当隧道发生可能影响健康的渗漏水,智能感知终端就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提示技术人员开展封堵作业,避免此后更严重的结构老化、裂缝等病害。
       这将变长期封闭式的大中修为一次次短暂的预防性养护,通过前期充足的准备、日常更好的管养,让隧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永葆青春。

打造城市运管中央处理器为城市有序运维提供“智能保障”

       今年10月,由隧道股份信息科技开发打造的“城市快速路网智能运养平台”完成了最新一次的更新上线。作为上海95%以上市管道路运营管理的“中央处理器”,正式开始全负荷运作,管控全上海230公里快速路网、790公里高速公路、12座大型桥梁、14条大型隧道以及隧道股份旗下所有市外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任务。隧道股份信息科技通过对高架桥、隧道等城市快速路BIM参数化自动建模,将静态的设施基本信息,动态的传感器监测数据、运养计划数据、运养过程数据等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统一建模、统一存储,最终以数字路网为载体、以GIS地图总览和快速定位为基础,为上海全市95%以上市管基础设施乃至全国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设施相关的事件、缺陷、工单等的快速精确的定位和构件级精细化管理。
       平台就像一个中央处理器,但凡隧道股份运营管理的城市交通设施的实时数据,都将汇集至这一平台,再经由此平台统一进行资源调度和任务分配。诸如文一路隧道的智能管控终端,亦或是“路测宝”道路检测等汇集的数据,未来都将成为“智能运养平台”的重要数据组成部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整合,成为指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依据。最终,再由平台“指派”专业技术岗人员、设备前往指定设施开展修复、养护作业,大幅提升城市设施运营管养的效能。

杭州地铁盾构“智能管控”助力亚运配套地铁建设

       在为城市更加智慧化地运营提供服务的同时,数字化技术也愈发融入重大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助力轨道交通、隧道等项目的安全、高质量建成。在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将建成12条共计446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在到2020年前,上海市轨交运营规模将超过830公里……在各地城市新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浪潮中,数字化成为了保障地铁建设的最重要“武器”。
      而在杭州即将启动建设的地铁4号线、6号线等轨道交通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中,将使用到一件数字化利器——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盾构管控中心系统平台。
      盾构管控中心系统平台通过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在隧道掘进设备——盾构中安装传感器,隧道股份·上海城建集团的工程师,可以坐在管控中心内,实时监控并操作分布在杭州各地乃至上海、宁波、杭州、郑州、武汉等全国城市和新加坡、印度的隧道盾构施工情况。       目前,管控中心正在实时监管全国52个项目、167台次盾构设备,涵盖地铁隧道、能源隧道、大直径泥水隧道、异型隧道等领域。无论是盾构本身的健康状况,还是隧道掘进的轴线、沉降等核心数据,都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并反馈到管控中心。在管控中心内,由资深隧道工程专家组成的团队,将会对现场实时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实时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而在10月18日召开的大会上,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还与上海航天卫星应用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共同实施“智能化”盾构的研究和应用。未来盾构管控中心将会管控中心是一个“大脑”,盾构施工现场将越来越少的实施人工操作,而由管控中心的“人工智能”予以替代。这不但将使隧道施工成本大幅降低,还将至少提升3-5倍的隧道掘进效率。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计划在未来分阶段,从现在的数字采集、人工决策,升级到“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再升级到完全“无人”的自动巡航盾构——不再需要大量人员在现场操作,而是计算机实现自动推进、自动纠偏、自动拼装、自动注浆,以及自动化决策控制等,让更多城市和地区能够应用上地铁、越江隧道等原本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

发布评论